2020最佳大學排名調查

2020最佳大學排名調查

by
gvsrc
  • 六月 29,2020
  • FILED UNDER:觀點

不再獨尊學術 未來大學價值多元

六大面向、39項細指標〉文法商、私校、技職大躍進

 

過往大學評比,往往最重視一所大學的「學術表現」,但隨著學生學習自主化、未來大學必須建立差異化,單一價值觀開始瓦解,大學評比的關注點,也開始更加多元。 

 

一般來說,大學有三大任務:教學、研究及服務,過往評價大學的表現,總是聚焦在學術表現,反而忽略了教學品質、社會貢獻的成績,但近年來已開始翻轉。

 

去年,國際最權威大學評比之一《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度公布了「大學影響力(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排名」,評比各大學在環保、平權、社福上的表現;教育部近年也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徵選與獎勵,強調大學也應重視服務與教學的成果。

 

《遠見》接軌國際趨勢,大學排行榜每年不斷調整指標與比重。去年新增財務面向,反映近年私校退場問題;今年更將細指標從35項擴增到39項,除納入大學社會責任指標,並將教學表現比重拉到15%,真實反映整體表現是否符合時代價值。

 

「遠見大學排行榜」六大面向,分別對應了大學在教學、研究與服務的成果,今年,又是哪些大學取得卓越的成績?

 

 

社會影響〉大學善盡社會責任

屏科大深耕USR,社會影響高居全國第四

今年《遠見》特地選用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相同計分來源,新增細指標「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貢獻度)名次」,並搭配教育部近年力推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件數」,觀察國內各大學在「大學社會責任(USR)」此一國際高教趨勢上,是否有所行動。

 

今年「社會影響」面向最大黑馬是屏東科技大學,從去年的21名,衝上全國第四。屏科大校長戴昌賢表示,該校有知名的「五保」科系:植保(植物醫學系)、動保(野生動物保育中心)、水保(水土保持系)、幼保(幼兒保育系)、環保(環境工程系),對象不管是動物、植物、土地或幼兒,都是不會說話、沒有投票權,屬於社會最弱勢的一群,屏科大專注農林漁牧產業,更想替這些受害了也沒有聲音的族群,好好發聲,幫台灣找到一個「利用自然又不傷害自然」、讓環境和產業都得以永續的雙贏之道(表1)。

 

圖/社會影響30強

 

 

學術成就〉國際看重論文品質

陽明衝上前三,台師大人文社會領域第一

學術研究是國際評比各大學表現時最重視的一環,卻也導致近年引發爭議,有些學校為衝國際排名,拚命要求老師寫論文,成為「求量不求質的論文生產機器」。

 

然而,國際上在評估一所學校的學術表現時,看重的是「有量更要有質」,具影響力、被大量引用的優質論文,不只能讓台灣的學術能量被世界看見,更可以吸引海外學者主動進行合作。

 

《遠見》今年特地將判定論文品質與影響力的兩個重要指標「H5 index」和「FWCI領域權重引用影響指數」比重拉高到4.5%,也是全部細指標中唯二超過3%者,並微調中英文論文相關比重,凸顯「一篇高品質論文,更勝多篇普通論文」。

 

今年學術成就前30強名單幾乎與去年相同,其中陽明大學衝上第三,僅次於台清兩頂大,另外,排名第九的台灣師範大學,雖為人文社科大學,卻能在一堆理工醫科大學中異軍突起(表2)。

圖/學術成就30強

 

難能可貴的是,由於人文社科的研究主題多半為在地主題,加上論文多半為中文撰寫,國際能見度不高,國際影響力也偏弱,然而台師大不只中文論文的總數與教師平均論文數都高居全國第一,英文論文兩項指標也都是文法商大學中的第一,論文影響力也搶進全國前20強。

 

台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台師大在外界眼中的人文、藝術大學,但其實台師大的理學院、工學院發展都頗不錯,近年更著力於以人文搭配科技發展跨領域研究,例如台師大在教育科學方面全世界排名前50,「我的目標是未來當大家提到台師大,是科技領域也被認同的大學!」

 

 

教學表現〉老師精進教學能力

中國醫、中山進步大,雙雙進入全國前十

教學面向是今年《遠見》大學排行榜變動最大的一個部分,不只比重拉高,並新增三項細指標:「學士班就學穩定率」「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件數」「大專生科技部專題計畫件數」。

 

學士班就學穩定率,是教育部去年新公布的指標,主要是為了平衡「註冊率亂象」。由於註冊率低於六成,是大學退場門檻,導致部分危險邊緣的學校不惜「買學生」,偏偏許多學生待了一年,大二時就轉走,導致教育部才會揭露就學穩定率。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是教育部近年鼓勵老師以教育科學方式提升自身教學品質;「大專生科技部專題計畫」則聚焦結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STEAM教育」,鼓勵大學培育跨學科的高科技未來人才,兩者結合,可以彰顯一所學校是否致力於教學提升、作育英才。

 

今年在這個面向表現最亮眼的,分別是從第11名進步到第四名的中國醫藥大學,以及從第15名進步到第九名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出身教育學博士,他指出,1986年的美國教育研究論文就顯示,學習要有成效,「激發動機」最關鍵,而任何一種創新式教學,動機提升的效果,都比傳統講述式教學來得好(表3)。

圖/教學表現30強

 

這也是為何中山近年大力推動課程創新,去年將原本的通識教育中心,轉型為第七個新學院「西灣學院」,結合「基礎教育」「博雅教育」「服務學習教育」等;今年更將占地600坪的圖資大樓10樓,打造為西灣學院創意實踐基地,借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透過創意空間設計,提供師生思辯、跨域教學、研討、測試及展演場地。

 

 

國際化〉師生與國際接軌程度

私校大步邁向國際,逢甲衝上全國第二

國際化是近年國際上各大高教評比系統的重點,也是讓私立大學能突破資源不如公立大學的先天劣勢,進而「彎道超車」的一項指標。在今年國際化前20強中,就包括逢甲、淡江、實踐、靜宜、東海、北醫、銘傳、輔仁、元智等九所私立大學,其中逢甲從去年第九名衝上第二名,關鍵是不只跨國學位合作校數高達48所、全國第三,修讀雙聯學制學生數更達100人,幾乎將近第二名的一倍,高居全國第一(表4)。

圖/國際化程度30強

 

近年來,許多學校都搶著與國外大學簽約成立雙聯學位學程,卻也發生「海外學校簽進來,台灣學生不去念」的窘境,因為雙聯學位學程,學生需要良好英文能力,家庭財力也要能支援,加上課業壓力更大,許多學生看著非常心動,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最後紛紛打退堂鼓。

 

逢甲大學雙聯學位之所以推得動的原因,在於起步最早,並鎖定知名大學,合作當今最熱門的跨領域課程,以「海外名校文憑+雙熱門專長」打造號召力。五年前,首先和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作「商學與創新」專班,接著,和美國普渡大學合作「電機資訊」專班、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合作「商學大數據分析」專班等,是國內第一個通過教育部核准招生的國際合作辦學模式。

 

 

產學合作〉學術化為實際應用

技職表現亮眼,雲科大最會把研究變現金

近年來,產學合作蔚為國內大學爭相競逐的顯學,這個「化學術為實用」的指標,讓技職科大有了表現的舞台。其中,前30強中就有9所科大,其中更有三所是私立技職,包含弘光、正修和南臺(表5)。

圖/推廣及產學收入30強

 

其中,雲林科技大學更拿下「每師平均產學收入」冠軍,平均一位專任老師可創造出154.5萬元的產值,不只超過八成教師投入產學合作,去年更成立「宗倬章社會公益研究中心」,把產學合作結合公益,是全國創舉。

 

雲科大校長楊能舒在去年底的成果發表會上表示,有別於過往產學合作案,都是有些企業可能面臨問題,卻沒有足夠經費,這時,雲科大的公益產學,就是由基金會提供企業轉型的資金補助方案,推動「互惠型的產學教育合作」,一年共推動13個產學合作案獲得補助,並融合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不只讓企業有資源進一步轉型,雲科大也因此在去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拿到全國第四、科大第一的好成績。

 

 

財務體質〉強調永續經營能力 

國立與醫科大財務佳,企業集團大學受惠多

近年來少子化加上學費凍漲,讓學雜費這個大學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逐年減少,許多大學都感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所大學財務是否豐沛,或許學生無法立刻感受到差異,但在教學資源更新上,幾年下來卻有明顯差別。甚而,某些財務表現不佳的大專院校,更被學生與家長視為退場地雷區,退避三舍。

 

財務面向上,依然是國立頂大和醫科大學表現最佳,國立頂大由於招生學生多、科研表現好,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補助上,不管是依學校學生數分配或競爭型計畫經費,都占了雙優勢(表6)。

圖/財務體質30強

 

例如,台大身為學生數最多、科研第一的國立大學,一年總經費高達173億元,比第二名清大的94億多了80億;醫科大學則獲益於醫院收入加持,加上學生人數較少,學生平均經費往往高得讓人稱羨,例如,北醫在今年財務表現上繼續蟬聯冠軍,每位學生可分到75.98萬元,比去年66.82萬更多了快10萬元。

 

另外,有沒有企業集團當富爸爸亦是財務關鍵,例如台塑集團的長庚大、明志科大和長庚科大,就分別位居第二、第七、第15名,反映在教學與學術面向上,近年也都持續上升。

 

2020台灣最佳大學出爐!完整排名看這裡

 

圖/39項細指標。

圖/2020年《遠見》最佳大學排行榜調查說明。

 

資料來源:《遠見》不再獨尊學術 未來大學價值多元

若有相關調查需求,請與遠見研究調查中心聯繫:survey@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