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永妙 圖 / unsplash
2025年新加坡大選落幕,人民行動黨(PAP)以65.57%的得票率贏得97席中的87席,較2020年上升逾4個百分點,鞏固其主政地位。工人黨(WP)維持10席,並獲得兩個非選區議席,總計12席。
這場選舉結果,體現了新加坡選民對「現行執政團隊」的普遍信任與穩定期待。同時對國際社會釋出「新加坡將延續可預期的政治方向與治理節奏」訊號。
然而,從工人黨得票穩定、年輕選民的活躍參與,以及網路與地面社區中對政策辯論的熱度來看,社會對多元聲音、制度問責與政策透明的期待,也正逐步升溫。
激戰區分布:穩中有變,反對黨勢力緩升
儘管席次未擴增,工人黨的區域得票率揭示了不容忽視的潛在變化:
原有獲勝區:後港選區(62.17%)、阿裕尼集選區(59.68%)、盛港集選區(56.31%)。而競爭激烈選區(勝負差距在5個百分點內)包括:楚蘭加由、淡濱尼集選區和榜鵝集選區。
此外,在三巴旺西單選區,民主黨(SDP)秘書長徐順全的「高票落選」,展現非傳統區域的突破潛力。
顯示選民明確表達希望國會出現更多平衡與監督的聲音。
台灣式民主的挑戰
在國際局勢紛擾與內部挑戰之間,新加坡選擇信任「有經驗的執政團隊」。相對地,台灣則正進入「罷免政治」的強烈影響之中,社會氣氛陷入互不信任的困境。
根據《遠見》2025年4月30日發表的民調指出,有45.9%的受訪者反對大規模罷免行動,其中:
48.3%認為罷免會造成社會與行政資源的浪費
17.2%擔心罷免將激化朝野與社會對立
制度固然賦予公民權利,但當政治手段被過度運用為鬥爭工具,選民的焦慮與疲憊感隨之升高。台灣民主制度形式完備,將面臨「高參與、低信任」的制度悖論。
同一張桌上的考題:民主如何進化?
新加坡的選舉結果顯示:穩定制度確實能維持秩序,但需要正視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轉變,回應新一代選民的期待。
台灣則在高度對立與強烈政治參與之間尋找平衡點。當選舉成為情緒的出口,制度的初衷是否也正被模糊?
兩地看似走在不同道路,實則都在回應同一個問題:
民主,是一種自由選擇,還是一種自律鍛鍊?
制度與民意的再對話
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新加坡更堅信「只能靠自己」的危機意識。BBC以「新加坡執政黨在選舉中以壓倒性姿態獲勝」定位這次的選戰結果。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是一場值得關注的民意表態。選票背後,藏著對變革的漸進式渴望。
對執政團隊而言,高得票率是延任的背書,更是一場「制度再對話」的邀請。
對台灣而言,讓制度設計與民意表達回歸理性與信任,將是未來民主深化的關鍵。
畢竟,民主的本質,不在於對抗誰贏誰輸,而在於我們能否一起,守住選擇的空間與未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