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泰專欄】遠見政治人物好感度調查解析 年輕世代偏好排列不一樣

【洪永泰專欄】遠見政治人物好感度調查解析 年輕世代偏好排列不一樣

by
gvsrc

1996年,台灣以「直選總統」開啟華人世界一個新的民主化紀元,那一年出生的小孩,注定對政治有了全新的認知。這些人,以及接下來九年(至2005)出生的人,在2025年成為20至29歲族群。這群人對政治的想法真的和其他年齡群組有很大的不同。

根據「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於4月21日至28日完成「政治人物好感度民意調查(註1),調查結果以平均分數由高自低排列顯示:台中市長盧秀燕(6.17分)、高雄市長陳其邁(5.70)、台北市長蔣萬安(5.70分),接下來依序是總統賴清德(5.34分)、立法院長韓國瑜(5.16分)、行政院長卓榮泰(4.98分)、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4.34分)、國民黨主席朱立倫(4.19分)、民眾黨主席黃國昌(4.18分)、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3.55分)。(詳細調查相關資訊請參閱2025政治人物好感度調查。)

20-29歲怎麼看政治人物

透過以「多元尺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展示,則可進一步了解全體受訪民眾對10位政治人物印象分數的差距。MDS 的統計技術,主要將受訪者對政治人物的「印象差距」轉換成圖像上的距離與位置,提供直觀地看到誰和誰的形象「類似」或「不同」。

在圖1,橫軸是民眾對政治人物的政黨定位認知,民進黨在最右,國民黨和民眾黨在左。縱軸是經過集群處理過的印象分數,由於兩個軸在圖中是互相垂直的關係(兩者相關係數必須為零),原始形象分數受到統計上的轉軸處理,「被迫」壓縮成二維相關位置。

依此,圖1出現「最醒目」的竟然是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他的政黨屬性(橫軸)同盧秀燕,但形象分數(縱軸)和柯文哲、黃國昌相近,所以MDS判定和柯、黃同一個類別。就統計上來看,這樣的分配歸類處理相當合理,只是乍看之下,覺得有點突兀。

圖1、全體選民對十位政治人物的喜好度

持續以相同的處理方式,將受訪民眾依照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地區等各種人口特徵,進行MDS圖形展示。

在眾多相似統計報表之中,20-29歲的群組,呈現的數據相當突出。

亦即20至29歲年齡組的受訪者,他們給十位政治人物的印象分數依序和整體不同。

其中,柯文哲在全體選民排第7,在20-29歲選民中則是排名第1。賴清德在全體選民排第4,在20-29歲選民中則是排名第8。(詳見表1)。

表1、全體與20-29歲選民對十位政治人物喜好度排名一覽表

詳細對比圖2橫軸,呈現出20至29歲民眾,所認知的政治人物和民進黨賴清德的差距。賴在最右邊,柯文哲在最左,向右依序是蔣萬安、黃國昌、韓國瑜、盧秀燕、朱立倫。

而由縱軸經過集群處理過的印象分數觀察(位置越往上方分數越高)。

綠營陳其邁最高人氣

民進黨最高人氣的是陳其邁、卓榮泰,賴清德只能排第三。

在藍白部分,柯文哲第一,其次是盧秀燕、蔣萬安、黃國昌、朱立倫、韓國瑜。這個次序呈現了年輕世代對台灣政治人物的偏好與情緒。

圖2也顯示:賴清德與最受20-29世代歡迎的柯文哲距離最遠,顯示此世代對賴清德的認同感較弱。

圖2、20-29歲選民對十位政治人物的喜好度

年輕世代對於政治人物的感受果然就是不同。年輕世代與整體民眾在政治人物好惡上的顯著差異,也再次提醒政治人物,必須關注新世代對「政黨傳統印象」的轉變,甚至要更重視從政者個人特質與溝通風格。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退休教授、遠見民調首席顧問)

 

註1:
【調查說明】
執行單位:遠見民意研究調查
調查地區:台灣地區22縣市
調查對象:居住在台灣,年滿20歲以上民眾
調查期間:2025年4月21日至4月28日
調查方式:電腦輔助電話訪問調查(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
抽樣方法: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抽出電話門號後末二碼代以隨機亂數處理。
樣本規模:1,445份
抽樣誤差:對母體各項參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為±2.58%。
樣本加權:已對受訪民眾的性別、戶籍地、年齡、教育程度等項進行樣本代表性的統計檢定與加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