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義專欄】為什麼台灣民眾比新加坡民眾更重視能源政策?

【許志義專欄】為什麼台灣民眾比新加坡民眾更重視能源政策?

by
gvsrc

台灣和新加坡,雖然同屬亞洲華人圈,但由於歷史背景、政經局勢、風土民情不盡相同,兩地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著重項目也各不相同,近期在遠見民調與新加坡聯合早報「2022台星世代調查」中,在我所關心的全球能源議題上發現,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比新加坡民眾更重視能源政策,這是為什麼呢?

遠見民調最近發表台灣與新加坡《世代價值觀調查》,其中詢問民眾對公共政策的關心程度,竟然顯示新加坡對於「能源政策(6.5%)」的關心度較低,對民生經濟議題的重視度達70.8%,兩議題比例相差64.3個百分比差。在台灣,雖說能源政策關心度仍敬配末座,但與最關心的民生經濟議題(58.5%),百分比差異僅達43.1個百分點,顯示新加坡民眾所關注的公共議題較台灣更集中。

然而,與其說新加坡民眾不關心能源政策,不如說是兩地能源及產業結構的差異,造成雙方關心度的不同。

 

兩地大停電次數差很大

首先,台灣的能源與產業之結構,皆明顯不同於新加坡。例如:新加坡沒有台灣大量用電集中的製造業(如半導體供應鏈之用電大戶)。麻六甲海峽的國際貿易旺盛,新加坡位居區域關鍵地位,其產業強項向來在於包括金融等服務業。產業用電的需求,相對穩定。

單就缺電與否之爭議或大停電事件來看,比起台灣,新加坡鮮有缺電與否之爭議或大停電事件之困擾。過去20年,新加坡發生的大範圍停電為數極少,如:2002年8月、2004 年4月及6月發生逾1小時大範圍停電後,直至2018年9月再度發生不到1小時的15萬戶停電損失。比起台灣自2017年迄今的多起大停電事故,且停電時間長達12小時,停電戶數動輒超過400萬戶、甚至高達592萬戶之譜;讓台灣民眾之夢魘記憶猶新,實不可相提並論。

在能源結構方面:台灣長期倚賴傳統化石燃料為主的發電方式,造成空汙嚴重問題的燃煤發電經常高居第一位。2021年全年更高達44.3%,超過天然氣發電的37.2%,遑論其他。反觀新加坡,雖進口天然氣發電比重超過95%,沒有任何燃煤發電廠,其空汙造成社會負面觀感之衝擊影響,不若台灣嚴重。再者,台灣正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無論是開放異質性分散式能源資源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佈建區域微電網、或是台電公司的功能重定位與組織再變革等,這些公共議題持續刷新台灣民眾的記憶,也無怪乎其重視程度較高。

 

新加坡家庭用戶能自由選擇不同的售電公司

反之,新加坡電力市場早已全面開放,即使家庭用戶都能自由選擇不同的售電公司,市場競爭已是常態,不足為奇。除了能源的政策專業問題,兩地的政治環境大不相同。新加坡的政治相對穩定,雖有在野黨,但對於公共議題的言論空間相對有限。台灣早已多黨競爭,且歷經三次政黨輪替,民眾對公共議題之言論自由,也表現在能源、環保、勞工權益等課題,議論空間廣闊。

能源政策的討論需奠基於政府治理之開放程度。尤其在長期依賴單一獨占國營電力公用事業的台灣,允宜採行「循證治裡」,亦即循證之公共政策(Evidence-based Public Policy),需從能源部門的開放資料加強力度,建立基於數據導向的政策論辯及公民參與。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正面看待台灣民眾對於能源政策的關心與重視程度。至於新加坡民眾不關心能源政策,或許因為奠基於現階段對政府政策的信賴?

※許志義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榮譽講座、中華大學特聘教授、中興大學特聘研究員。

※小標為編輯所加註本文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