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壽旺專欄】新南向高等教育交流的戰略思考

【郭壽旺專欄】新南向高等教育交流的戰略思考

by
gvsrc
  • 三月 03,2021
  • FILED UNDER:專欄

文: 實踐大學郭壽旺副校長

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期望推動新南向國家青年來臺就學,並能進一步將臺灣高等教育能量傳播出去,其成效究竟如何?《遠見民意研究調查》針對來臺求學之新南向國家學生進行就學滿意度研究,期待作為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參照,且與新南向各國開啟深入交流機會。分析本次調查結果,筆者認為,我國與新南向尤其東協國家之教育交流具備發展潛力,然而,在重要績效評估及後續推動新南向教育交流政策方面,則需以更宏觀的思維,才能向上提升台灣高等教育的策略價值。

1990年代政府已進行台商海外投資往東南亞轉移的政策,蔡英文政府則自2017年執政時期,強調推動「新」南向政策,如今,大學教育政策推動已滿四年,象徵第一批透過新南向政策教育交流來臺,並經歷完整碩士和大學教育的學生求學的學生已經畢業,是為政策成效評估最佳時機。

解讀新南向學生來台的關鍵數字

表面上看來,來台就學之新南向學生在整體滿意度上表現並不差,然而深入檢視資料則發現,有三項關鍵數字值得進一步討論:

一、71.5%新南向學生選擇臺灣留學原因為「生活環境相對安全」

二、74.4%新南向學生表示對臺灣文化適應良好,卻有近24%受訪者對「學校宿舍」期待有落差,表示比原本想像的差。

三、畢業後表示有意願繼續留臺就業者接近七成(68.9%)。

以上數據顯示學生並非為了臺灣高等教育品質或國際學術地位而來台求學,而是因為較為友善的環境與文化,以及實際的就業需求而選擇臺灣,也彰顯調查結果具體呈現新南向學生的需求、關注的領域及期望的未來,同時描繪出新南向學生的對於在台求學的生活期待及學習輪廓。

眾所皆知,經貿發展伴隨著人才培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合作,已逐漸成為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合作之必要談判條件。

以歐盟為例,藉由教育整合建立文化生活秩序,目的在讓赴歐留學生能融入當地。北美自由貿易協議 (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rea,NAFTA)藉由建置相互認定文憑機制,篩檢出符合區域發展的人才標準。藉由高等教育交流政策,教育人才、加強人才交流、強化雙邊關係,儼然成為西方國家與亞洲新興國家簽訂合作交流之公式,戰略清晰,戰術精準,亞洲赴歐美留學生對歐美國家發展和兩國關係的貢獻不勝枚舉。

而新南向政策國家涵蓋以東南亞和南亞區域為主等18國,其中又以東南亞國協(東協)10國為該政策發展重點。東協十國挾其人口紅利與廣大面積,成為世界各大國競相投資與合作的國家,大國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ASEAN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之間的角力可見端倪。國際間自由貿易與經貿發展仍為各國之國家發展重點,經濟成長將持續帶動東協國家國際教育需求。

以學生學習為主體,開拓多面向的夥伴關係

若擴大從地緣政治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思考層面而言,蔡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兼具外交戰略和經貿合作眼光。鑑此,落實以學校為核心,著重學校應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積極開拓與東協及南亞國家多元、多面向的夥伴關係,實為當務之急。未來繼續推動新南向教育交流政策宜以下四大面向優化: 

一、發揮地理優勢,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強調臺灣高教與競爭國家之差異化;

二、加強國際高教宣傳,強調臺灣高教兼具英文與中文學習環境,以及高品質、低學費之優勢;

三、認知區域發展連動性,積極回應區域國家需求,透過教育交流建立彼此互信基礎;

四、從國家戰略角度積極留才,制定教育與就業一貫政策,讓留學臺灣成為新南向學生人生發展規劃,而非僅止於人生體驗。

如何深化新南向人才對於來臺求學的好感,除了親近的文化體驗,也應並重且滿足高品質求學需求,同時連結來台求學的新南向人才,將是南向國家教育及人才政策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