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

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

by
gvsrc
  • 七月 27,2022
  • FILED UNDER:觀點

圖/Shutterstock

財務篇

存夠退休金的人都做了哪些事?全台第一次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長期投資比買房更重要
人可以退休,但投資不能退休!

文/陳莞欣  圖表繪製/Hillary

編按:現代人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如何確保老後有足夠的經濟基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50+》與復華投信共同合作全台第一次的「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探討50歲以上的民眾對於自身健康、人際和財務狀態的看法。800人走過的經驗,給予我們指引,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如果早知道⋯⋯, 我以前就應該⋯⋯」,人生最怕後悔,因為過去無法挽回。但如何能確保未來能不後悔現在當下做的每個決定?他人親身走過的經驗,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人過中年,3件老後重要的支柱:財務、關係、健康,台灣50歲後的族群最後悔沒做到哪些努力?

2022年,《 50+ 》與復華投信共同合作了全台第一次的「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首度以50歲以上之台灣民眾為對象,由遠見民意研究調查於3月11~25日執行全國性電話民調。依主計處2022年1月人口比例估算,男女樣本各400份,以年齡區分則為50~54、55~59、60~ 64、65~69歲各150 份、70歲以上200 份的調查,最終有效樣本共800份。

刻板印象中,熟齡常與生病、孤獨、貧窮等負面印象掛鉤,本調查結果卻顯示,台灣50+世代在關係、健康、財務3大面向,分別有88.5%、77.5% 和77.0%受訪者自認滿意,對於現況抱持著正面的看法。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秘書林博樺分析,台灣社會對於「老」的態度已有所轉變。有愈來愈多活躍老化的人物典範:50歲征服百岳、60歲騎機車環島、70歲到國外打工度假,不論幾歲都可能圓夢。相較於先前的世代,50+世代更有信心,期待「第三人生,可以活得更好!」。

在關係、健康、財務這3大面向,50+世代對關係的滿意度最高,健康和財務則相對較低。林博樺觀察,熟齡族群能有活躍的人際網絡,近年興起的社群媒體是重要因素,離開職場仍可以網路與朋友聯繫。此外,台灣社會也有愈來愈多專為熟齡者設計的活動、社團,讓他們在退休後持續參與社會。

她也指出,50+世代大多有照顧父母的經驗,明白老年健康、財務準備的重要。然而認知與行動之間仍有一段差距。以健康為例,不少熟齡族雖注重養生,運動強度仍偏低,健康促進效果有限;財務方面,50+世代經歷過台灣經濟起飛的時代,年輕時有不錯的財務基礎。然而,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若缺乏積極的理財行動,恐難以應付老後的生活、醫療開銷。

獨立的財務、活躍的人際網絡、健康的身體,是支撐幸福老年的金三角。現階段該採取哪些行動,才能活出無悔的人生?本文先來看看財務部分的調查結果。

50+世代最後悔沒買房  但退休金充足的人主要投資基金或股票

財務獨立,是老後獨立的基礎,50+世代的退休金準備充足嗎?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0歲以上的世代,有高達77.0%對自己目前財務狀況感到滿意(圖1)。

 

復華投信投資理財處資深副總宋佩文,也將步入50歲。她觀察同輩或更年長的世代,年輕時經歷過台灣經濟高速起飛,出社會後薪資穩定成長。只要按部就班的累積,經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只是,宋佩文指出50+世代或許尚未意識到,平均壽命愈來愈長。以現年50歲的人而言,一生中工作時間約為20~30年,但離開職場後,還有20~30年的時間要生活。「不工作的這幾十年,職場上累積的錢真的夠用嗎?」

樂觀背後的警訊:長壽時代退休不能只靠儲蓄或政府

進一步分析,50+世代對財務狀態樂觀的情緒背後,仍有不少隱憂。本調查詢問50+世代退休後的主要收入來源,回答「政府及雇主提供的保險和退休金」為最大宗(71.1%),其次則為個人儲蓄(49.3%)。以個人投資做為退休後主要收入者,僅約3成左右(圖2)。

 

宋佩文分析,未來,政府和雇主提供的退休金不只請領條件會愈發嚴格,還可能因通膨變薄。且現今低利率的環境,定存利率長期維持在1% 上下。保守的儲蓄,將無法對抗長壽風險。

此外,50、60歲的人,還要面臨「夾心餅乾」的困境。70世代受訪者中有40.5%表示退休後的收入來自子女或家庭供養。然而,年齡層愈低,這部分的收入愈少。「現在年輕人能養自己就不錯了,不可能期待給孝親費。未來他們想買房,爸媽還要幫忙準備頭期款呢!」宋佩文認為,上有老、下有小,活得又比父母更長,不論當下對財務狀態滿意否,都有必要儘早為自己做好退休理財。

想靠買房養大退休金?迷思!報酬率沒那麼高

想準備足夠退休金,該用什麼工具累積財富?近年來,台灣都會區飆漲的房價,買房似乎成了一門划算的投資。《50+》曾於粉絲頁發起討論,詢問讀者:「如果可給10年前的自己忠告,你認為理財哪件事一定要早點做?」多數人的回答,都是「該早點買房」。

本次調查顯示,覺得退休金不夠的人,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最想做的事是「買房收租」和「及早開始投資」,比例皆為22.4%。認為應投資基金或股票的人,僅有15.3%(圖3)。買房,真的是養老最好的選擇嗎?

 

宋佩文認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深植於國人心中。過去幾十年,不動產市場確實有一段不錯的光景。根據數字科技旗下591房屋交易網統計,實際登錄10年來,全台房屋單價的漲幅近5成。然而,隨著台灣社會走向高齡、少子化,人口紅利消失供過於求,房地產的價值也會受影響。

再者,從流動性的角度來看,房地產的景氣循環週期極長。買在高點的人,或許要等10~20年才能解套。投資房地產所需的大額資金,也會排擠生活支出。尤其是50歲以上的民眾,不容易申請銀行貸款。除非手上有大筆閒置資金,投資不動產並非養老最好的選擇。「我認為,房地產應該只住不炒。真的有自住需求才買。」

有趣的是,調查結果也發現,自認退休收入足夠者,最多人表示過去有投資基金或股票(34.2%),比例是買房收租的2倍以上(15.2%)(圖4)。

 

宋佩文以自己在金融業工作的經驗為例,長期持有基金,10年報酬率可達3位數以上的客戶比比皆是。存基金的報酬率不輸房地產,且投入門檻遠低於存房。此外,金融市場約3~5年即會經歷一次景氣循環週期,在資金運用上更有彈性。

不必執著配息或短線收益 長期持有才是獲利關鍵

如何靠金融商品賺錢養老?本次調查顯示,以股票、基金為主要退休理財工具者,最偏好的獲利方式是長抱賺成長報酬(43.3%),比例遠高於短期買賣賺價差(14.9%)(圖5)。

 

投資的第一個原則,就是時間要長。」宋佩文說, 她舉一位服務很多年的客戶為例,女兒16歲時,她就以定期定額的方式,每月投入數千元買基金。因為工作忙碌,不太關注市場的短期動向,也幾乎從未贖回。如今,女兒已將近40歲,這筆錢經過時間累積至800多萬,複利效果相當可觀。

宋佩文笑說,不少客戶定期定額扣款後,就忘了基金的存在。「他們一段時間後看到成果,都會後悔當初沒多扣一點!」投資學中有個「72法則」,以72除以報酬率,就是資產金額翻倍所需的年數。即使投資只有6%的報酬率,金額也能在12年後成長為2倍。50歲開始投資,只要有耐心、放得久,一樣會有好的獲利。

她也觀察,經常轉換標的、習慣預測市場高低點短線操作的客戶,投資績效通常較不理想。尤其是景氣衰退、市場下跌時,很多人看到自己的投資組合報酬率變成負值,會因恐慌而想要贖回標的、停止扣款。如此一來,反而錯過加碼買進、日後賺錢的好機會。「有生之年,多頭、空頭一定會輪替出現。只要人類文明持續進步,投資跟著市場脈動走,長期要虧損也很難。」

此外,配息型的金融商品,一向頗受國人青睞。本次調查顯示,以股票、基金為主要退休理財工具者,除了賺取長期報酬,也有37.6%希望能夠穩定領配息。「每個月都有現金流看似安心。可是你拿到的配息很有可能來自本金。」宋佩文指出當市場利率低至1~2%時,期待金融商品固定配息4~5%並不合理。買了投資績效不佳的配息型商品,不只無法讓資產成長,本金還會因為一次次的配息而愈來愈少。

她建議,如果希望退休後有穩定現金流,可做「金複合投資法」。母基金選擇穩健的標的,子基金則選擇成長性較佳的股票型基金,同時達到分散風險和資產成長的目標。等到累積一定金額後,再透過「月月領」的方式,自行設定每月領回的金額,這筆領回的錢是真實獲利而來,而不是配本金。

人可以退休,但投資不能退休!」宋佩文說。她認同股神巴菲特的名言,財富累積的秘訣無他,找到一條夠長的坡道,小雪球也會愈滾愈大。50歲的人更要持續投資,讓財富的雪球持續滾動、累積,「未來才可以輕鬆吃剉冰!」

**投資人因不同時間進場,將有不同之投資績效,過去之績效亦不代表未來績效之保證。以上資料為舉例說明,不代表未來實際績效。

資料來源:《50+》存夠退休金的人都做了哪些事?全台第一次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長期投資比買房更重要


關係篇

不想當孤單老人,現在該做些什麼?50+世代800人調查:最後悔沒陪年邁父母、和孩子溝通不足
現在經營人際關係,才有幸福的老後。

文/蔣德誼  圖表繪製/Hillary

編按:人生進入後半場,在職場、家庭中付出精華歲月的熟齡族,若回顧審視身邊的人際關係,是否也同樣充實無悔?熟齡世代又該如何調適生命不同階段關係中的種種變化?《50+》與復華投信合作進行了「全台第一次!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希望以受訪者的回饋為借鏡,提早準備,或許就能少些遺憾。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會陸續建立各種人際關係——家人、朋友、伴侶、同事、同學⋯⋯。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除了生理和安全需求外,人也有情感和歸屬感的需求。家人、朋友,陪伴我們走過生命的旅程,對我們的人生帶來重大影響。

步入熟齡階段,人際關係也會在這個重要的分水嶺出現變動:自己退休、孩子長大獨立、夫妻進入空巢期、父母逐漸老邁需要照顧⋯⋯等。這也讓人不禁思索,若是回顧過往,你是否曾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沒能好好處理,或是犧牲、忽視了某些關係?

逝去的時間已無法挽回,但參考前人的經驗提早準備,或許未來能少些遺憾。

2022年,《50+》與復華投信共同合作「全台第一次!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探討熟齡世代在健康、人際和財務的真實心聲。調查以50歲以上之台灣民眾為對象,由遠見民調中心於3月11~25日執行全國性電話民調。依主計處2022年1月人口比例估算,男女樣本各400份,以年齡區分則為50~54、55~59、60~64、65~69歲各150份、70歲以上200份的調查,最終有效樣本共800份。

50+世代,在人際關係上最後悔的事情為何?將來不想成為孤立無援的老人,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逾8成50+世代滿意現有人際關係  最在意與孩子、父母的關係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0+ 世代對於目前的人際關係,有高達88.5% 表示滿意(圖6)。

 

現在最想維繫的關係則為孩子(26.8%)與伴侶 (23.8%)(圖8)。

 

若能回到過去,最多人後悔沒花更多時間維繫與孩子(24.3%)或父母(22.1%)的關係(圖7)。

 

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認為,這樣的結果,反映了目前熟齡世代的家庭組成和人生階段。因為平均年齡延長和當代社會的氛圍,人們的結婚年齡、工作年限都有往後推移的趨勢。現在還在職場上的50、60世代可能比過去更多,「三明治」階段也隨之延長。

「對上有逐漸年邁的父母要照顧,對下則有正處於青春期的兒女。在工作家庭兩頭燒的情況下,自然很難面面俱到。而且未來這個情況只會更加劇,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可以分擔照顧責任的兄弟姊妹變少了,照顧父母可能會更辛苦。」蔡佳芬說。

父母正變老、孩子會長大  如何維繫親子關係,未來才能無悔?

面對年邁的父母,50+世代最常見的懊悔,是過去忙於工作、家庭,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足。有時,親子之間還來不及互相理解,父母就已先一步離開人世。本次調查中,想多花時間維繫和父母關係的人,最希望增加陪伴時間(69.5%)(圖10)。

 

《50+》曾於FB粉絲專頁上詢問讀者,關於人際關係最後悔的事情為何。留言討論中,即有讀者表示:「沒有放下工作,全心陪伴爸爸走完最後的一段日子是最大的遺憾。」、「最後悔沒開發母女間的談心,⋯⋯對她熟悉卻又陌生,說得貼切些,應該是母女之間沒有做和解。」

除了陪伴逐漸老去的父母,50+世代也希望能多理解年輕的下一代。當問及「最想回到過去維繫孩子關係的哪些部分?」時,有39.7%的人表示,希望能多花時間與孩子溝通( 圖11)。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50+世代的父母,或多或少會發現彼此的觀念差異。專長家族治療的心理諮商師陳姝蓉就曾於接受《50+》採訪時指出,5、6年級生經歷過戒嚴、威權的時代,行事作風相對拘謹、保守。而7、8年級自小成長於言論解禁的社會,勇於做自己。若缺乏充分溝通,可能會成為親子衝突的導火線。

蔡佳芬也認為,「多數家長都會在意孩子的成長、乃至於教養問題,但過程中卻可能忽略了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現代社會觀念的更新、翻轉速度愈來愈快,也可能造成代溝加深,這會是溝通上容易遇到的挑戰。

熟齡女性愛孩子,男性更重視另一半!男女都要培養新關係,避免老後孤立

有趣的是,50+男女在步入熟齡階段後,人際關係的重點有明顯的差異。《50+》曾於FB粉絲專頁上,詢問讀者最想斷捨離的東西為何。出乎意外之外,多位女性讀者的答案都是:「另一半」!

本次調查中,當被問及最想維繫的人際關係時,女性最在意孩子(31.5%),回答夫妻或伴侶的人僅16.5%。相對的,男性最在意夫妻或伴侶(31.0%),其次才是孩子(22.0%)(圖9)。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蔡佳芬認為,受亞洲傳統觀念影響,女性常是家中主要的照顧者,也是先生、孩子的主要依賴對象。她常在診間見到失智症的患者,若生病的是爺爺,照顧家屬大多是太太。但若是奶奶失智,大多是由兒女照顧,「因為先生沒耐性、不會照顧。」

然而,蔡佳芬也指出,不論男女,隨著生命步入老年階段必定會面臨「關係的失去」——也就是自己身邊親近的人逐漸離去,可能帶來的悲傷與孤寂感。「很多來精神科就診的病人,會很難過的跟我說,到這個年紀,老伴、老友都走了,只剩他一個人很寂寞。」

當與他人的連結減少時,熟齡世代可能更傾向依賴既有的關係。本次調查中,當問及「對現在的您來說,最想維繫哪方面的人際關係」時,受訪者選擇「孩子」的比例隨年齡增加。50世代為23.3%、60世代為27.7%、70世代則為30.5%。然而,熟齡世代人際圈縮小、生活僅以孩子為重心,也可能造成雙方關係緊張。

如何解決這個困境?蔡佳芬建議,50+世代可盡量培養新的關係,多方建立人際關係的連結。例如,發掘新的興趣和同好、加入可以互相照應的鄰里團體等。除了可以為生活增加新的面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避免過度依賴於單一關係,讓對方壓力過大,關係惡化或消滅時自己也會感到失落。

每個人活在群體中都需要關係,但太近或太遠都不好。抱持開放自在的心態,不需要等到有朝一日後悔,重要的關係現在就可以好好經營、改善。」蔡佳芬說。

資料來源:《50+》不想當孤單老人,現在該做些什麼?50+世代800人調查:最後悔沒陪年邁父母、和孩子溝通不足


健康篇

補救健康還來得及!50+世代800人調查:最後悔沒運動、睡太少、不懂放鬆,怎麼改變?
現在後悔太早了,改變就對了。

文/吳丹華  圖表繪製/Hillary

編按:50、60、70+世代的健康煩惱各有哪些不同?如果能會回到過去,最想做哪些改變?《50+》與復華投信合作「全台第一次!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來看看關於健康,熟齡世代的後悔事項有哪些?提醒我們趁早防範,不再重蹈覆轍,經營自己不後悔的健康人生。

「以前工作太過拼命,得了癌症才知道要停下來。」、「後悔沒有早點練肌肉,老了爬樓梯很吃力。」年輕時往往將健康的身體視為理所當然。中年後健康亮起紅燈,才感到悔不當初。若能從他人或前輩的經驗學習,或許能夠提早開始努力,創造讓自己無悔的人生。

為了找到「前車之鑑」,2022年《50+》與復華投信共同合作「全台第一次!50+世代不後悔大調查」,探討熟齡世代在健康、人際和財務的真實心聲。調查以50歲以上之台灣民眾為對象,由遠見民調中心於3月11~25日執行全國性電話民調。依主計處2022年1月人口比例估算,男女樣本各400份,以年齡區分則為50~54、55~59、60~64、65~69歲各150份、70歲以上200份的調查,最終有效樣本共800份。

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石。常有人形容,健康是存摺的第一個數字,如果身心不健康,後面再多個零都沒有用。50、60、70+世代會遇到哪些健康問題?後悔過去哪些部分不夠努力?他人經驗,可作為自我反省的參考。現在開始改變,一切都來得及!

逾7成50+世代自認身體健康  需留意慢性病的預防與共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50+世代中,有高達77.5%的人自認身體健康(圖12)。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1.4%自覺不健康的人當中,有69.6%表示自己受慢性病所苦(圖14)。

 

高齡醫學權威、臺北市立(北榮經營)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一般人常以有無三高或沒有生病來自評健康程度。然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真正健康的定義,不單是沒有疾病與失能,而是身體、心理與社會生活都處在安適的狀態。

罹患慢性病,確實是不健康的指標之一。不過,他認為熟齡者也不用過度擔憂。控制慢性病病情、儘早開始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依舊可以如常生活。「慢性病與老化有關,活得夠長就難免會得到。盡量做到預防保健,讓發病時間晚一點、人生受影響的時間短一點。」

世代差異:50煩惱腦力、60睡不好、70體力衰退

不同生命階段也有各自的健康煩惱。自認不健康的50世代,表示體力、腦力不佳者皆超過4成。陳亮恭分析,50世代察覺自身體能、腦力的衰退,是正常老化的過程。相較於過去30、40歲的自己,50歲後的退化會讓人相當「有感」。然而,這也代表50歲是改變生活習慣的好時機。

60世代的煩惱,則以睡眠為主。自認不健康的60世代中,有40.3%的人自認睡不好。專長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心理師吳家碩指出,睡眠品質本來就會隨年紀增長而變差。60歲感覺睡不好,也許是面臨退休這個重大的身分轉換。在心理學常用的「生活壓力事件量表」中,退休的壓力甚至高於子女離家、家庭成員增加,可能是失眠的原因之一。建議提早幾年規劃退休生活,減少焦慮與未知產生的壓力。

到了70歲以後,自認不健康的人有49.2%困擾和體力不好有關,比例將近一半。陳亮恭指出,70歲後的體能下降相當明顯。有人原本仍可好好走路,突然間需要人攙扶。若沒有積極的行動介入改善,將會對當事人的心理、生活品質產生極大的衝擊。

專家建議:不想老了才後悔沒運動、睡太少、不懂放鬆,怎麼做?

本次調查中,50+世代自認缺乏的的健康項目,前三名分別為運動(21.3%)、睡眠(16.0%)、壓力(15.4%)(圖13)。

 

如能多運動、睡得好、少壓力,也就能改善前述的體力、腦力退化和睡眠不佳問題。怎麼做?專家分別提出建議。

1. 運動

在過往重文輕武的時代,運動量不足是50+世代的常見困擾。五年級知名作家吳淡如就曾在受訪時坦言:「從小體育課怕不及格、從沒被選過跑大隊接力」。前主播趙心屏也曾表示,「出社會後雖上過健身房、跳有氧舞蹈,但沒有一項能長久。」

自認過去缺少運動的50+世代,若可回到過去,最多人提到想養成運動習慣(66.5%),其次則是增加運動量與強度(28.2%)、注重筋伸展(15.3%)(圖15)。

 

「現在後悔太早了!」陳亮恭鼓勵50+世代,現在開始運動還來得及。「以預防肌少症來說,75歲以前肌肉量都可增加,75歲後雖無法增加肌肉了,但透過鍛鍊仍然可強化肌力。」

決心改變後,就要為運動找出時間。陳亮恭以自身為例,他每天早起一小時運動,也建議讀者把運動當成見客戶般的重要事件,排進行程裡。另外,研究也發現運動偶爾「補課」也有用。平日維持基本運動量,假日補上運動課,會比補眠對身體健康更好。

2. 睡眠

50+世代當中,自認過去缺乏睡眠的人,最想改變的問題包括睡眠品質不好(66.4%)以及睡太少(44.5%)(圖16)。

 

至於沒有做到充分睡眠的原因,55.5%人提到淺眠、無法放鬆,尤其以女性、已退休族和對財務狀況自評為滿意者最多。《50+》讀者陳小姐便表示,自己知道應該要早點睡,但一直做不到。

對此,吳家碩分析,過往研究顯示女性有睡眠困擾者為男性的1.2~1.9倍,更年期荷爾蒙變化也會加劇睡眠困擾。自認對財務滿意者,也可能代表過去工作壓力比較大、性格有周延計畫的特質,因此是較淺眠、難放鬆的一群人。

如何讓自己睡得好呢?吳家碩建議,養成睡前的固定習慣,如進行腹式呼吸、瑜伽或漸進式肌肉放鬆、正念,讓自己恢復平靜。倘若半夜醒來不易再入睡、或是感到壓力,可再次利用腹式呼吸,放鬆身心,轉移注意力並緩解焦慮不安。

3. 壓力

自認過去缺乏壓力調適的50+世代中,65%人最想改善的問題是無法放鬆(圖17)。

 

自知承受壓力、卻無法調適的原因包括「以責任為重,很少想到自己」(59.3%)、「認為可以克服忍耐」(30.9%)。

人們通常認為男性比較壓抑、女性相對懂得紓壓,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自認過去沒有做好壓力調適的女性當中,有21.8%沒有紓壓管道、12.7%「不知道這樣(有壓力)不好」,比例高於男性。

吳家碩分析,此調查結果令他想起一位中年女性個案,「她困擾的事情,剛好是無法跟伴侶、孩子、家人或朋友說的。可能是對方不想聽,或是這些人剛好就是她的壓力來源。」因此,受壓力所苦時,不妨尋求沒有直接關係的專業人員諮商,別獨自承擔。

人生在世總有責任,該如何讓自己真正放鬆呢?吳家碩建議,學會自己一個人好好休息,創造一段有品質的獨處時光。例如,每天給自己30分鐘追劇、聽歌,或是一週離開家幾個小時,去看電影、逛街。做什麼都可以,就先放下家庭或工作的任務。可以的話,每3個月或半年給自己一趟旅行,抽離原本的生活環境,讓自己恢復元氣。

你怎麼對待身體,身體就怎麼回報你!就算過去曾虧待它,今天開始好好照顧自己,不再有下一個後悔。

資料來源:《50+》補救健康還來得及!50+世代800人調查:最後悔沒運動、睡太少、不懂放鬆,怎麼改變?
 

若有相關調查需求,請與遠見民意研究調查中心聯繫:survey@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