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永泰專欄】2020總統大選,誰最神準?

【洪永泰專欄】2020總統大選,誰最神準?

by
gvsrc

電話訪問+手機訪問,相輔相成還是得不償失?

隨著2020總統大選迫在眉睫,提供社會大眾對於選舉議題以及相關選情重要資訊的各項民調愈發受到關注,然而,因應資訊時代的變化,各界勢必得面對一個躲不了的挑戰:在2019年總統和立委選舉各政黨的初選、以及隨之而來的2020年大選,哪一種調查方式比較準確?

近年來的選舉調查中,「電話訪問涵蓋率」一直是民調準確與否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學界與業界的實務研究中,不乏試圖以加入「手機調查」來彌補電訪調查涵蓋率不足的問題。但是如果以為納入「手機調查」就可以解決過去民意調查只做住宅電話在母體涵蓋率方面的缺失,那就太天真了。因為解決了一個問題,卻引來另一個難題,而且很可能還得不償失。

為什麼呢?我認為,手機調查成功樣本具備濃厚的網路使用者特性,帶來「選樣偏誤(selection bias)」,使得調查結果的推論被「積極網路族群」的數據扭曲,矯枉過正,反而造成了另類的推論偏差。

所謂「選樣偏誤」是指在手機調查中,「網路族群」比起一般人更容易接受訪問,他們勇於表態,對許多議題都有意見,還有顯著較低的「無反應(拒答、不知道、沒意見)」比例。

以筆者參與的幾項研究案來觀察,首先以「電子治理中心2016年調查」為例(《調查研究》2018年第41期),對於「相同性別可以結婚」表示贊成者,手機調查是49.8%、住宅電話調查是35.1%;反對者手機調查是37.3%、住宅電話調查是49.8%。同一個研究中的網路調查數據更為極端,贊成者64.1%、反對者25.8%。以去年同婚公投結果來做事後驗證,住宅電話調查的推估似乎比手機調查、網路調查的推估更準確。

再以「2016年一月總統選舉預測研究」為例(《選舉研究》2017年第24卷第2期),在網路行為方面,手機調查訪問到的網路族群比較高,而沒有上網者手機調查佔比(17.6%)比住宅電話調查(37.1%)相差近20個百分點;在投票意向方面,與選舉結果相比手機調查明確出現高估宋楚瑜支持度近7個百分點(註:詳見表1之①及②)。

表1   2016年總統選舉選前5天雙底冊電話調查:網路行為與投票意向

註:催票率為(得票數/合格選民數),民意調查以全體合格選民為調查母體。

同項調查也發現,手機調查中「未表態」百分比較低,甚至在電子治理中心調查於2018年8月進行時,手機調查完訪樣本沒有上網者6%(住宅電話調查18.2%)、其中60歲以上者不上網比例26%(住宅電話調查54.6%),再次顯示手機調查訪問到比較多的網路族群。

進一步解釋手機調查與住宅電調查的母體涵蓋率:以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為母體,從涵蓋率來看, 以個人(不是家戶)為計算單位,綜合各種估計,住宅電話的涵蓋率大概是在65%至75%之間,手機涵蓋率在85%至95%之間。換個方向說,也就是有25%至35%是只用手機不用住宅電話的人(唯手機族,cell phone only),5%至15%只用住宅電話不用手機。另外一個重要參考變數是「是否住在戶籍地」,不住在戶籍地的人,通常也有很高比例的「唯手機族」,「2017年台北市政府研考會的研究」顯示「人住在台北市但戶籍不在者」只用手機不用住宅電話者高達70.9%。

理論上,以住宅電話和手機進行雙底冊(dual frame)民意調查是正確的,大多數的調查都應該這樣做,不過在「選舉」相關議題方面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成效堪慮。從選民投票行為的角度觀察,傳統住宅電話調查的樣本代表性較「實」,而手機的樣本代表性則相對較「虛」。台灣的民調領域仍有許多補強研究要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