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示「九二共識」名稱之下,超過五成的民眾「贊成」:
「兩岸都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有不同表述方式」,
習近平的「九二共識」則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
「九二共識」是不是「各說各話」的「共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9年1月2日針對《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發表談話,再次提及「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兩岸之間究竟有沒有「九二共識」一直是各方爭辯不休的話題之一。贊成者認為這是兩岸關係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反對者則認為兩岸之間根本沒有共識。
一個可能的解釋方向
這種看似相互矛盾的現象也許可以從「遠見研究調查」「2019台灣民心動向大調查」的題目中找到解釋方向。在不提示「九二共識」名稱之下,對於「兩岸都同意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內涵雙方有不同表述方式」的說法,有53.4%民眾表示「贊成」,33.5%不贊成。
往前回溯,2014年1月陸委會調查顯示,當問到:政府對於「九二共識」的立場,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就是中華民國,您認同或不認同這樣的立場?有55.6%民眾表示認同,28.6%不認同。(詳見陸委會官網資料 )
對於現在18-29歲的年輕世代,1992年大部分的人尚未出生,也不見得了解過去的時空背景;對於其他年齡層的民眾,「九二共識」經過這些年的爭論,藍綠陣營也產生許多論述。在「九二共識」可能已經被藍綠陣營標籤化的情形下,面對不一定了解實質內容的民眾,直接詢問「一中各表」的說法,不失為了解民眾真正想法的作法。
正本溯源還是作者之死
「九二共識」源起自1992年的香港會談後,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就兩岸事務性談判的基礎上,我方提出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陸方傳真回文稱「充分尊重並接受」,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默契。2000年才由當時的陸委會主委蘇起提出「九二共識」的名稱,並賦予「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涵義,其後也由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各自認同並使用,成為兩岸發展交流的基礎。
由於「九二共識」是2000年才出現的名詞,民進黨及綠營人士認為,1992年香港會談中並未達成過任何共識,只能說有九二會談,並無共識。然而,正如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author)的概念一般,我們其實無須探究「九二共識」原本涵義是什麼,當「九二共識」這個名詞被創造出來之後,它就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
由調查的角度來看,「九二共識」的認知,是一個相當眾說紛紜的現象,有些民眾認為的「九二共識」是蘇起或是國民黨所宣稱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有些民眾不認同;國民黨的「九二共識」是「一中各表」,民進黨認為沒有「九二共識」,至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九二共識」,雖被他認為是兩岸交流的「定海神針」,但它和國內絕大多數民眾的認知不同。
「九二共識」有過它歷史性的貢獻,馬英九先生執政八年的兩岸穩定就靠「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此刻被政治扭曲下,「九二共識」是否已變成兩岸,以及國民黨與民進黨「各說各話」的「共識」呢?